致青春:那些读书的日子

作者:● 白炳烛来源:网站运维点击数: 发布时间:2014年04月29日【字体:

致青春:那些读书的日子

 

白炳烛

 

我并不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说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‘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’。此第一境也。‘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’此第二境也。‘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’。此第三境也。”按此一说,我是第一境界都没有达到。

然而,读书对我而言又绝不是可有可无。其实,我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读书对我意味着什么。

古人云“书中自有千钟粟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这话用现代文解释就是“读书功成名就=香车+豪宅+白富美”。这样的读书观过于功利,尽管说得也挺现实,但让大多数人心里难以接受。

西方培根的读书名段也常被人们提及,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,数学使人周密,科学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庄重,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:凡有所学,皆成性格。”这样的论述相当精辟却又不够接地气。如果当时培根说:“读言情武侠使人明智,看漫画使人灵秀……”那一定更受现在的学生追捧。呵呵。

暂且抛开这些名言警句,也不去追根问底读书对我自己的意义。现在回头想想自己读书的一些经历,倒也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。

我的小学生涯基本只有学校教科书陪伴。一来自己不是出自什么书香门第,父母只求我把学校的书念好即可,没有太多其它的想法;二来只怪小学门口小卖部太诱人,身边仅有的几个铜板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落到了小卖部老板的口袋里。想想现在,不管是小学、中学还是大学,每个学校门口都是商家林立,书店却寥寥无几,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。又想起小学走廊上挂着的那句名言了:“我扑在书上,就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”。刚刚这句名言我没有去“百度”,这足以表明我对它印象之深刻。没记错的话,这话应该是高尔基说的。呵呵,现在想想,有几个小学生能抵挡住面包的诱惑,把钱拿去买书啊?

到了初中,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,渐渐明白了一些事理。开始明白有时书本还真不只是趴在上面睡觉流口水的道具,有时书籍还真可以是面包,是人类的精神食粮。于是乎,我便有了逛书店的习惯。不过现在想想当时在书店买的那些书,也真是叫我后悔不已。当时买的几本书我至今仍有印象,有本《老残游记》,有本《徐霞客游记》,还有一本毛泽东回忆录之类的。当然,我后悔不是因为这些书本身不好,而是买了这几本书我却压根就没去读,白白浪费了银两,还不如送给小卖部老板换些零食、小玩意去。之后我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,不是我自己真正想看的书便坚决不买了。与其买来放着占用这房价极高的有限平方米,还不如去一鸣买个面包充饥。顺带说一句,初中学校的功课我学得还是不错的,之后进了平阳一中(县里最好的高中,没有之一)。

到了高中,发现学校学的东西突然难了许多。可以说在我整个求学生涯中,高一是最为失意、最为艰难的一年。到了平阳一中后发现人外有人、山外有山。在初中的话,自己在班级多少能算是个“学霸”,到了高中,我在班上俨然变成了一个“屌丝”。别看我现在是个英语老师,但高一那年我曾因英语听写不及格中午被我的English Teacher叫去重写,现在想想这事都仍汗颜。但也正是从高中开始,我才真正开始了读书。或许就像现在有些学生学习不好,便献身言情武侠小说或漫画,我当时在书籍上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。不过,我对言情武侠还是没多大兴趣的,哎,这或许是因为我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个“好学生”,而在老师眼里“好学生”是不看这类闲书的。我深信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”,我也深信不少人也是从这个阶梯上摔下来的,这部分取决于这个阶梯是由什么书搭建而成。

说也奇怪,当时自己常喜欢在学校图书馆借一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类书籍,我也至今记得当时从图书馆借过大哲学家尼采《偶像的黄昏,天才的远征》之类的书,这些书捧在手里看着其实也是似懂非懂的,或者说其实就是不懂。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之所以会读这些书可能是因为有种“不明觉厉”的情怀吧。也就是在高一那段时间,我喜欢上了中国的古诗词。刚开始也还只是借些唐诗宋词方面的书本看看,后来慢慢地喜欢摘抄一些自己喜爱的佳句。不管是豪放派的,还是婉约派的,只要是看着对眼的,就都抄到摘录本上,这些摘录本我至今都宝贝似的收藏着。究其原因,一是当时从古诗词中感觉到了中国文字极美、意境之深;二是在那懵懂的年龄多少对爱情有了向往(看着这话会心一笑的人,你是懂的,呵呵,不笑的反倒让人意外),如果你也对古诗词略感兴趣,你一定也能发现极多的诗歌都是在歌颂爱情、描写情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的。什么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,什么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什么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什么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,什么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,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”,什么“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,什么“多情自古伤离别。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,什么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”,什么什么什么什么……此处省略一千字也不为过。至于现当代诗歌,当时也喜欢过汪国真、舒婷的一些作品。用时下的话说,当年的我还是有着几分“文艺范儿”的。不可置否,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一个主题,不过现在人们多不用诗词来表达了,更多的是用“流行歌曲”了。如果你也读过一些诗词,你会感觉方文山的词写得还是有点意思的,至于《爱情买卖》、《伤不起》这样的口水歌,各位歌迷可以继续围观、传唱并吐槽……当然,就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听、唱流行歌,那并不代表他或她就会谈恋爱,当时我也只是心中对爱情有一份向往而已,毕竟,我骨子里还是要坚持做“好学生”的。那一年,我没有和谁一起去追过什么女孩,呵呵。

说到诗人,你可以最喜欢苏轼、李白,或是李商隐、李清照,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选项也是绕不过去的,那便是陶渊明。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,我也会对那种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闲适心生向往;在这个“标准答案”时代,多少人对陶渊明的读书“不求甚解”钦羡不已。至今,我也仍记得当时一次语文考试中(好像是期末考或是高考模拟考),全段只有我一个人默写出了陶渊明的诗句“问君何能尔”的下半句“心远地自偏”。呵呵,当时课堂上还没学到这首诗,段里的学霸们也没能默写出来,都瞬间被我秒杀了。人是种奇怪的动物,总能记得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幸福。

记得高中时,还特别喜欢读余秋雨的作品,什么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山居笔记》、《行者无疆》、《千年一叹》,这些我都读过,虽然后来许多人对余秋雨的一些作品也提出了质疑,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大记得这些书具体的内容了,但是,那些年,我确实在书里和他相遇。

到了大学,因为选择了英语专业,所以闲时无事更多地会泡在英语书籍里。而今当了老师,也会时常购买一些教育方面的专著。最近这段时间呢,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,因为我时常好奇:这般小鬼脑子里到底想着些什么呢?但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,读书已常常不能尽兴!虽然有些遗憾,但也就此作罢,不做强求,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前面说过的话:我不是个嗜书如命的人,少有那种“三日不读书,便觉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”的痴狂。

而今,就读书而言,有两件事情最是让我感到惬意。一是每每看见女儿在家手捧图书呀呀自乐,或在图书馆书架间屁颠屁颠地跑来跑去,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和满足。二是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聚精会神地看书时,那种专注的神情时常让我内心有着些许的感动,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……

附件下载
收藏打印文章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